201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教师资格证)

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高若晨 1559

201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423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启动201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尹冬梅、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孙海波、财政部行政政法司副司长区利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副司长高占胜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省(区、市)团委、教育、财政、人社部门负责人及省级西部计划项目办、重点招募高校项目办负责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尹冬梅指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教育、财政、人社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倾情奉献下,2017年西部计划各项工作有序实施,圆满完成18300名志愿者的招募派遣工作,各地的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各级项目办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西部计划综合效应进一步彰显,受到各服务单位和广大群众的认可欢迎。

尹冬梅强调,各级项目办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国家战略和重点任务,准确把握西部计划在新时代的工作定位,深刻理解西部计划是实践育人工程,重在引导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青年人,通过火热的西部基层实践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格,升华志愿情怀;是就业促进工程,重在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为他们搭建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事创业的通道和平台;是人才流动工程,重在鼓励和引导东、中部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工作生活,促进优秀人才的区域流动;是助力扶贫工程,重在以西部计划志愿者为载体推动校地共建,引导高校资源参与到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中。 

尹冬梅要求,各级项目办要响应改革再出发的号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西部计划项目实施进一步优化升级。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西部计划更好地服务国家重点战略,保持和扩大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实施规模,岗位设置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调整,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专项规模,进一步推动优秀人才从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流动;坚持项目办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尽其责,更好地形成各部门协同施策的合力;坚持全团一盘棋,发挥共青团上下齐心、东西互助的好传统,共同落实好这项全团重点工作;坚持项目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切实加强各级项目办能力建设,增强项目实施的专业化水准,有步骤、有重点地抓好岗位设置、招募宣传、审核选拔、教育培训、服务保障、就业促进等核心环节。

会上,团河南省委、团四川省委、宁夏自治区财政厅、贵州大学、浙江大学有关负责同志就做好招募选拔、加强科学管理、强化服务保障、优化政策支持、突出育人功能等工作作了交流发言。

据悉,今年是四部委联合实施西部计划15周年,15年来共有27万多余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2100多个县市区旗基层服务。2018年西部计划实施规模继续保持为18300人,分基础教育、服务三农、医疗卫生、基层青年工作、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疆、服务西藏7个专项。

西部计划报名通知

2018年西部计划将于427日至610接受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报名(详情请关注西部志愿汇微信公众号或登陆西部计划官方网站:http://xibu.youth.cn)。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专题九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伴随:注意

考点 1:注意

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分类

种类

目的性

意志努力

产生的条件或者规律

无意注意

不需要

主客观条件

有意注意

需要

目的、间接兴趣、组织和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

不需要

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

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考点 2:感觉

1.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后象:正后象、负后象

3)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

5)联觉

考点 2:知觉

1.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考点 3:记忆

1.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按保持时间分为:瞬时记忆(1秒以内)、短时记忆1分钟左右,7±2、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按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与遗忘回忆或再认

1)识记: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2)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压抑说(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

3)遗忘的规律由艾宾浩斯提出;

4)回忆:不在眼前;再认:再度出现

考点 4:思维

1.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3.分类

思维的凭借物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思维的创新性程度

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数量)、变通性(类型)、独创性(新奇独特)。

 

考点 5:想象: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

 

考点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简答题备考)

 

问题的特征——难易

迁移——正负

思维定势——积极与消极

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动机的强度——中等强度

 

专题十 学习心理考点 1:学习动机

1.概念: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2.结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诱因)

 

3.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4.学习动机的分类

分类标准

分类名称

注释

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

内部学习动机

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

外部学习动机

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

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高尚动机

核心是利他主义

低级动机

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

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

远景性动机

与长远目标相联系

近景性动机

与短期目标相联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直接动机

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

间接动机

与社会意义相联系


5.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作用

1)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 U 型曲线关系

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较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低些

--任务比较简单,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些

 

6.学习动机理论

理论名称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

强化理论

巴普洛夫、斯金纳

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人本主义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5 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认知主义

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追求成功者(50%)和避免失败者

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

三维度六因素

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主观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维度

 

因素

成败归因维度

因素来源

稳定性

可控制性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可控

不可控

能力

努力程度

工作难度

运气

身心状况

外界环境

7.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2.重视立志教育——成就动机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考点 2:学习迁移

1.概念: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分类

分类标准

分类

含义

迁移性质

正迁移

积极的促进作用

英语德语

负迁移

消极的促进作用

英语日语

迁移的抽象水平的不同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

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

水果蔬菜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

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

水果苹果

迁移方向

顺向迁移

先前后继

前摄抑制

逆向迁移

后继先前

倒摄抑制

迁移内容不同

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

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具体内容

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边长

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具体具体

迁移范围不同

近迁移

相似的学习情境

远迁移

极不相似的情境

小鸟飞机

3.学习迁移理论

1)早期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沃尔夫(最早);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经验类化说-贾德;

关系转化说-苛勒

2)现代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布鲁纳

考点 3:学习策略

分类:

1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专题十一 学习理论考点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试误说——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

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

 

考点 2: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

泛化:对相似刺激作出相同反应;分化:对相似刺激作出不同反应。

考点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基本观点

应答性行为:刺激反应(被动)

操作性行为:反应刺激(主动)

2.强化原理

条件

行为发生频率

例子

强化

正强化

给予一个愉快刺激

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奖励

负强化

摆脱厌恶刺激

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学生进步明显,教师撤销处分

惩罚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如体罚、谴责等

消退

无任何强化物

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如不予理睬

3.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出现

回避条件作用: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

考点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

2.强化的分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考点 5: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考点 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专题十二中学生发展心理考点 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阶段

年龄

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

0~2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获得了课题的永恒性9~12个月)

前运算阶段

2~7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具体运算阶段

7~11

1.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2. 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形式运算阶段

11~16

1.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2. 2.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考点 2: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1.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

3.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智力活动)和美感。

考点 3:中学生人格发展

1.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特点

胆汁质

强、不平衡

不可遏止型(兴奋型)

精力旺盛,好冲动(张飞)

多血质

强、平衡、灵活

活泼型

活波好动,反应迅速(贾宝玉)

粘液质

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

安静稳重(牛顿、达尔文)

抑郁质

强、平衡、不灵活

弱型(抑郁型)

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林黛玉)

2.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内部参照,毛泽东,理科)和场依存性(外部参照,周恩来,文科)

冲动型(反应快,易出错)和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

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和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

3.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学前期(4~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专题十三中学生心理辅导

考点 1: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和网络成瘾。

 

考点 2: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惩罚法、消退法、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来访者中心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专题十四中学德育考点 1: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核心部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考点 2: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从(从众和服从)

2)认同(实质: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师徒与榜样一致)

3)内化(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考点 3:道德

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

阶段

年龄

特征

自我中心阶段

2-5

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权威阶段

5-8

1.他律道德阶段;

2.严格遵守规则;

3.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客观结果)。

可逆性阶段

8-10

1.自律道德阶段;

2.认为规则是可改变的;

3.可根据行为动机判断对错(主观动机)。

公正阶段

10-12

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

三水平

六阶段

含义

前习俗水平(<10岁)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服从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习俗水平(10-20岁)

好孩子定向阶段

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寻求认可。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权威。

后习俗水平(>20岁)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看中法律的效力,法律可变

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最高阶段,人命关天,生命无价

3.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4.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5.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6.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政治思想,德育品德的导向;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有话好好说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对人,严和爱相结合

4)知行统一原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正面引导,纪律约束,对事不对人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辩证,一分为二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校内外两方面

8)因材施教原则

 

7. 中学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


8.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道德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
Alternate Text  联系我们
Alternate Text 地址: 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文昌路1号

Alternate Text 邮箱: shengdajob@163.com

Alternate Text 电话: 0371-62565176(就业手续)
0371-62436248(用人单位服务)
0371-62436106(档案管理)
0371-85911167(校友联络)

Alternate Text

关注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获取最新资讯